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--->媒介宝库栏目--->媒体杂谈-->详细内容
让品牌专列走遍大江南北--品牌广告人李赛先先生访谈录
作者:李拂晓 日期:2009-2-22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-
近年来,一种全新的广告理念在业界悄然流行,并迅速获得很多大思维、大视野的品牌企业积极响应。这种理念以拒绝广告投放浪费为前提,以广告投放的功效性为内核,以流媒体的空间跨度为依托,以社会受众的深层记忆为宗旨,形成广告投放的“核裂变”。主要表现形式是打造品牌集群,形成立体化的广告围场。近日,在长沙一间典雅的咖啡屋里,记者邂逅了我省品牌广告人李赛先先生。刚过而立之年,儒雅的微笑里透出稳重和练达。因为在校期间曾参与某品牌企业营销策划,中文系毕业后即投身广告界。经近十年的市场磨练后,现供职于长沙八点广告有限公司,任策划总监兼副总经理。
品着醇香的极品蓝山咖啡,记者与年轻的总经理很随意地摆起了广告龙门阵。
记者: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,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,你们广告界或者说作为广告人,你感觉压力大吗?
李:压力还是有的,不过还能挺得住。
记者:主要来自哪些方面?
李:主要是客户投放决策趋向谨慎,对广告功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。
记者:能具体说说吗?
李:其实谨慎很正常,早应该这样了。客户越谨慎,说明他们投放的盲目性越来越小了,其实是可喜可贺的事。这与我们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完全吻合的。有种广告投放现象不知您留意过没有?布满灰尘的公交车体上,贴着妇女用品和药品的广告;公共厕所的墙壁上是洋酒和糖果的招贴。予施于人必先誉知于人,王婆卖瓜还懂自夸呢。您想想,食品是拿来吃的,药品是用来治病的,广告是让人产生美的联想的。这种毫无章法的瞎投放,品牌的美誉度体现在哪里?其实是企业自己花大价钱,在自己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筑起了一道防火墙。造成巨大浪费不说,甚至还会走向反面!所以说,企业在广告投放方面的谨慎是必要的,是一种理性的回归,是一种成熟和进步。假如我自己做品牌,在推广宣传上,我首先考虑的是投入是否有浪费,浪费会有多大?如果没有浪费,投放的效果就出来了。作为广告人,我替客户考虑的是,广告投放后,给受众也就是潜在消费群体注入怎样的广告记忆?是表层的过后就忘的还是深层的记忆?从广告记忆学其实也就是生活积累来说,只有深层记忆才能对消费选择产生更大影响。我以前也做过传统的媒体,电视、报纸都做过,现在我加盟八点,就是与这家公司“不让客户浪费一分钱”的经营理念完全吻合。八点广告是专业的流媒体公司,以列车广告为主,专门为品牌企业量身打造品牌专列。作为主流客运工具,列车的跨度性、容纳性、流动性其实不用说,几乎每个人都知道。就说说它的“广告记忆”吧。一整列车十几节车厢,从软卧、硬座到餐车,招贴、窗幔,座套、餐布直至餐牌,全是一个品牌精美的广告图案。数小时甚至数十个小时的旅程,完全被这个品牌包围着。不想看都不行。这种视觉的持续冲击,会渐渐演化成意识的强烈震撼,即而形成对这个品牌的深层记忆。有些坐过“专列”的人,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。有的还会当作新鲜事告诉家人、亲戚朋友,形成二次传播,实现辐射范围和品牌影响的最大化。另外,品牌专列对销售终端、流通渠道和品牌提升三个主要环节,都具有很强的兼容性。
记者:企业的广告投放减少了,蛋糕变小了,你们是怎样应对的?
李:请您喝咖啡,接受记者访问,算不算一招呢?(笑笑)开句玩笑。中国有句古话:弱水三千,我只取一瓢饮。应该说只取能喝下去并吸收的那一瓢。其实,任何企业的广告投放,是按照销售比例来确定的,是一个很严肃的指标,改变不了也根本没必要改变。象以前的“标王”秦池,毕竟只是一个特例,是那个时代的产物。我们打造品牌专列,其实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。不是满天的麻雀都捉。基本条件是,不能让旅客反感。一是那个品牌的品质要好,这是作为广告人起码的道德取舍。二是企业的认知度和承受度,强扭的瓜不甜嘛。三是看品牌的适宜性。比如说,农药、兽药类,怎么能拿来做品牌专列?不是说这些就不能做广告宣传,是它们有自己该有的广告载体,但做不了品牌专列。列车是给人坐的,数小时甚至数十个小时面对它,您心里会有什么感觉?让人反胃的结果只能是排拆。如果我们真那么做了,不就自食其言了吗?至于您说的“蛋糕”变小了,是对广告投放的总量而言,对我们其实影响不大。就品牌个体来说,也不是绝对的。我们有几家客户,投放量不是削减而是增大了。因为,危机往往傍生着机遇。从经济运行规律来说,任何一次的经济波谷,也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。再说,我们虽然独家买断了从省会至全国的始发列车广告资源,用来打造品牌专列,其实数量十分有限。广告资源比起知名品牌数量来,真的只是沧海一粟了。
记者:您所说的“品牌专列”这个概念,是你们公司首创的吗?
李:在我们国内,可以这么说吧。其实在欧美国家,早就是一些知名品牌户外广告推广的首选。也是以专列的形式出现的。只是前些年,我国这块资源没有向社会公众公司放开,加上广告竞争的无序和激烈,在投放上没有统一的规划,眉毛胡子一把抓,造成视觉上的混乱,效果也要大打折扣。所以,我们不惜重金实行买断经营,在投放的立体化效果上认真进行了规划和设计,其实也有一点正本清源的意思。
记者: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虽然被称为勇士,但往往要冒着很大的风险,你们当时是怎么想的?
李:对这个问题,当时真没怎么想。我们是广告人,广告人自有广告人的思维方式。做这个决定,主要的依据还是来自市场本身。我们做过认真的市场调研,也参考了权威评估机构的意见,更重要的事,我们是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,与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。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。应该说,客户反应很积极,反响也很好。
握手告别时,这位年轻的总经理向记者传递了这么一个信息:品牌专列,将走遍大江南北。
liul@263.net